您好!欢迎来到湖北茶叶网,陆羽故里茶行业门户!
通行证 注册 | 登录 登录 登录 登录

湖北茶叶网,陆羽故里茶行业门户!

英山团黄贡茶:芽如旗 叶如枪 演绎乡村振兴新篇章

2022-10-14 19:46:42| 发布者:hbtea| 查看:758| 评论:0| 收藏

“团黄”与“蕲门”“黄芽”并称“淮南三茗”。始创于公元626年,从唐代传承至今,已逾千年荣光。据《徐氏家谱》记载,团黄贡茶为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徐氏家族所创,自古只传本族不传外人。

鉴于家族传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团黄贡茶的发展,身为团黄贡茶第七代传承人、英山云雾茶王、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秘书长、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徐柏云,毅然打破家族传承规矩,把团黄贡茶技艺发扬光大,并且同时进军电子商务领域。为了造福家乡广大茶农,徐柏云创新茶叶制作技艺与茶园管理模式,以“景点+教学点”的形式,打造“行走的课堂”,面向社会传播团黄贡茶文化,让更多的人感觉团黄贡茶文化的千年魅力与独特情趣。

图: 团黄贡茶园

产地区域与环境特征

团黄贡茶主茶园,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杨柳镇翻身湾村,距武合(武汉至合肥)高速10公里、英山县城35公里,属于土门河流域内。现有茶园面积580亩,辐射10个村、茶叶基地面积5000多亩。茶园均分布在海拨800余米的群山之中,境内沟壑纵横、林木葱郁、风景秀丽,茶区生长环境常年云雾缭绕,土壤富含有机物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酿造了团黄贡茶天然滋味的内质特征。

团黄贡茶现仅产于英山县东部土门河流域,其中以“英山十佳茶场”、“杨柳翻身湾生态茶场”所产团黄贡茶的品质最佳。团黄贡茶产区位于大别山南簏,地处县境东南的深山区,可谓“山中山”。这一带峰峦绵延,重岩叠嶂,山高林密,泉多溪长,东河蜿蜒,一水浩淼。年平均温度15度,年平均降水量1400毫升,生态环境优越。

历史渊源与民间茶俗歌谣

一、历史渊源

“团黄”与“蕲门”“黄芽”并称“淮南三茗”。因其“色澄碧而清冽、味馥郁而沁芳”成为历代朝廷贡茶。

唐代李肇《国史补》记载:“蕲州有蕲门团黄”;王观国《学林新编》记载:“蕲门团黄有一旗一枪之号,言一叶一芽也”;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蕲门团黄,茶之极品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茶之美者,蕲州之团黄”。

图: 团黄贡茶历史资料

二、民间茶俗歌谣

民间茶俗歌谣是人们在茶事活动中对生产与生活的真实感受,其形式简短,喻意深刻,通俗易唱。

民间茶俗歌谣内容十分丰富,有农作耕耘的薅秧茶歌、生活茶俗歌、情歌茶俗歌、儿歌茶俗歌、佛句茶俗歌等,具有传统茶文化魅力与鲜明的地方特色。

1、农作耕耘的薅秧茶歌

《送茶歌》:“大田栽秧排对排,望见幺姑送茶来。只要幺姑心肠好,二天送你大花鞋。”“青青桑叶采一篮,竹心芦根配齐全。还有大娘心一片,熬成香茶送下田。”

《薅秧歌》:“太阳斜挂照胸怀,主家幺姑送茶来。又送茶来又送酒,这些主人哪里有。”

农村薅秧有送茶、送酒、送盐蛋的习俗,农民边薅边唱歌是“吼山歌”的重要形式。

2、生活茶俗歌

《茶堂馆》:“日行千里未出门,虽然为官未管民。白天银钱包包满,晚来腰间无半文。”

《掺茶师》:“从早忙到晚,两腿多跑酸。这边应声喊,那边把茶掺。忙得团团转,挣不到升米钱。”

这类反映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茶俗歌谣,唱出了他们的劳动艰辛和生活悲苦。

《我要去看我的妈》:“巴山子,叶叶塔,巴心巴肝惦爹娘。圆茶盘,端茶来,方茶盘,端花来。不吃你的茶,不戴你的花,我要去看我的妈。”这是反映家庭情感的茶歌。

3、情歌茶俗歌

情歌是民歌中最有生命力和最有魅力的部分。这里的茶俗情歌,其语言、感情及表现出来的民情风俗,都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A、大胆、泼辣、直率、热烈的表现形式

《太阳出来照红岩》:“太阳出来照红岩,情妹给我送茶来。红茶绿茶都不受,只爱情妹好人才。喝口香茶拉妹手,巴心巴肝难分开。在生之时同路耍,死了也要同棺材。”

B、含蓄、委婉的表现形式

《高山顶上一棵茶》:“高山顶上一棵茶,不等春来早发芽。两边发的绿叶叶,中间开的白花花。大姐讨来头上戴,二姐讨来诓娃娃。唯有三姐不去讨,手摇棉车心想他。”

《望郎歌》:“八月望郎八月八,八月十五望月华。我手拿月饼来坐下,倒一杯茶香陪月华。我咬口月饼喝口茶,想起我情哥乱如麻”。“四月望郎正栽秧,小妹田间送茶汤。送茶不见情哥面,不知我郎在何方。”

《渣渣落在眼睛头》:“红丝带子绿丝绸,默念情哥在心头。吃茶吃水都想你,眼泪落在茶碗头。娘问女儿哭啥子,渣渣落在眼睛头。”

以茶为媒,以饮为乐,以送茶来表达对情人的思念和爱慕,篇篇如珠玉,散发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C、男女对唱的山歌情歌

哥唱:“妹儿采茶在山腰,青苔闪了妹儿腰;有心拦腰扶一把,怎奈隔着河一条。”

妹唱:“这山采茶望那山,讨得嫩叶做毛尖。哥哥不嫌味道苦,卖茶买来油盐米,娃儿大小笑哈哈。高高山上一棵茶,一对麻雀往上爬。问你麻雀爬啥子,口干舌燥想喝茶?岩上绿了枇杷茶,郎在崖下放木漂。滩陡水急穿云过,差点闪断妹的腰”。

4.儿歌茶俗歌

儿歌是民间歌谣中的一朵鲜花,最为有趣和绚丽。

《王婆婆在卖茶》:“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了幺姑说闲话。”

这首茶俗儿歌,形式活泼,易记易唱,老少皆宜。

这是一首用指头做游戏时唱的儿童茶俗歌。先将双手的大拇指、中指、无名指撮在一起,各形成一个圈,然后将右手食指穿入左手圈内,将左手小指穿入右手圈内,左手食指与右手小指叠在一起,右手食指代表王婆婆,左手大拇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个观音,右手大指、中指、无名指代表三匹马,左手食指和右手小指代表两个童儿,左手小指代表幺姑。游戏时,边唱歌、边扣相关的指头。

5.佛句茶俗歌

《大路边一棵茶》:“大路边一棵茶,不等春来就发芽。问你芽儿发得这么早?烧香居士要茶。”

《烧杯香茶念起来》:“初一十五庙门开,烧香居士上庙来。打开佛门迎接你,烧杯香茶念起来”。

这是反映朝山居士和佛家念佛饮茶的茶俗歌。茶与佛家结缘很早,佛家喜欢在寺庙念经等佛事活动时饮茶。

工艺特色与社会价值

一、采制工艺

团黄贡茶鲜叶细嫩,因山高地寒,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3—5天,采摘标准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黄芽要求鲜叶新鲜度好,采回鲜叶应薄摊散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晚制完。

团黄贡茶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等品质级别。

团黄制造工艺分杀青、整形、揉捻、炒二青、炒三青、烘干、干燥、精选等工序。

杀青。用口径60 cm、深20cm的制茶专用锅杀青。杀青工艺为先抖炒,后闷炒,抖闷结合。每锅投叶量150g~200g。杀青温度先高后低,投叶锅温100℃~110℃,杀青叶出锅时温度60℃~70℃。全程时间6min~7min。

整形。要求干茶外形扁、平、光直,翠绿显毫。使用名茶多用机或理条机整形。杀青叶经过摊放后,投到100℃-120℃多用机或理条机上,投叶量适当,主要目的是继续散发水分,并把茶条理直、理顺。用多用机整形,开始上轻压棒,使压棒与茶叶互相接触,使之在槽体中慢慢滚动,将青叶逐渐压扁。轻压过程结束后,提高槽体运行速度,使茶条进一步理顺,加上重压棒,利于茶叶成扁、成平。适当调快槽体运行速度,再加上轻压棒,茶叶已基本成形,有刺手的感觉时,起锅摊凉。

揉捻。揉捻在簸箕上进行。用单把推揉或用双把转揉。

单把推揉的方法:一手握住茶叶沿着簸箕向前滚动,另一只手将茶叶沿着簸箕向胸前带回,再向前滚动,如此,两手交替进行。

双手转揉手法:两手的四指并拢,拇指分开,再双手握住茶叶呈顺时针方向,来回转动。

炒二青。杀青叶摊凉30min后炒二青,投叶量为两锅杀青叶。投叶时锅温90℃。以抖炒为主,茶条无粘手感时搓条,搓条反复数次,至茶条略有刺手感时起锅摊凉。全程时间为8min,减重30%-32%。

炒三青。每锅投叶量为两锅二青叶。投叶时锅温70℃,先闷炒后抖炒。期间应理直茶条。当茶条完全失去粘性时,锅温保持50℃,开始提毫,至白毫显露时起锅摊凉。全程时间为7min~8min,减重25%左右。

烘干。用60cm口径烘笼或专用烘箱烘干。分初烘、复烘、足干三次完成。

初烘:投叶量为一锅三青叶,烘心温度80℃,时间10min,期间翻动1次~2次,达到七成干。

复烘:每笼投叶量为两笼初烘叶,烘心温度70℃,时间20min,期间翻动2次~3次,达到九成干。

足干:每笼投叶量为2笼~3笼复烘叶,烘心温度50℃,时间1h~2h,下烘时茶叶含水量不得超过6.5%。

干燥。干燥目的是继续蒸发水分,达到充分干燥,使干茶含水量达6%左右,发展茶香,增进滋味,进一步紧结条索。

精选。风选分级,除去灰、片、末。风选后,人工拣去非茶杂物、茶梗。

图:团黄贡茶成茶

二、主要特征

栗香浓郁、条索紧秀、醇厚温和、冲泡耐久。

高山云雾出好茶

“雾锁千树茶,云开万壑葱,香飘千里外,味酽一杯中。”经常喝茶的人大都听过一句话“高山云雾出好茶”,或许听惯这句老话后,都不再去探究为何高山云雾出好茶,自然而然地以为“山高、云雾多、生态环境与气候条件都好,自然就是好茶。”

一、高山云雾茶的生长条件

茶树的生长因海拔不同会产生较大的生态差异,空气质量、降雨、温度、湿度、土壤、光照、地形地貌等方面都深刻影响着茶树的生长和茶叶的品质。高山云雾之所以出好茶,是生长在这些环境中的茶树,受高山特有的自然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形成独特内含物质,使得茶叶鲜叶品质优良,最终使得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优异。

二、“高山云雾出好茶”五大因素

1、云雾多,氨基酸、叶绿素和水分明显增加。

在一定海拔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长波光受云雾阻挡在云层被反射,以蓝紫光为主的短波光穿透力强。这是高山茶内含较多氨基酸、叶绿素和含氮芳香物质的主要原因。

2、光照柔,有利于氮化合物的增加。

茶园的太阳散射光和蓝紫光增多,增强了漫射效应,有利于含氮化合物和某些芳香物质的合成和积累。

3、温差大,海拔越高,昼夜温差越大。

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茶树氮磷物质的代谢,加快茶树自身营养物的体内循环,促进茶树生长。

A、湿度高,使得茶树新梢鲜嫩不易老。多云雾和高湿度,不仅能抑制纤维素的合成,保持芽叶柔嫩;茶蓬基部长期阴湿,有利于含氮化合物和某些芳香物质的合成和积累。

B、温度低,有利于化学物质转化和积累。相对低温导致茶叶生长缓慢,有利于维持新梢组织中高浓度的可溶性含氮化合物,适宜氨基酸和香气物质的形成;某些鲜爽清香型的芳香物质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的条件下形成较多。

4.土质好,使得茶树质量好,茶香滋味丰富。

高山地区多以腐质砂石土壤为主,土层深厚,酸度适宜,植被繁茂,枯枝落叶多,地面形成一层厚厚的覆盖物。这样不但土壤质地疏松,有机质和矿物质丰富,茶树在这种生态环境下生长旺盛,芽叶肥壮,内含物丰富,加工而成的茶叶当然香气高扬,滋味鲜爽。

5、成分足,茶多酚、微量元素和芳香物质较多。

高山云雾茶的品质特征: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鲜爽味增加;茶多酚、儿茶素含量低、涩味减少;芳香物质增多,形成高山茶特有香味。

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与保护单位

一、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徐柏云,湖北英山人,团黄贡茶第七代传承人、英山云雾茶王、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秘书长、英山县十大青年创业标兵、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董事长。

图:省级非遗团黄贡茶传承人徐柏云(右)

据《徐氏家谱》记载,团黄贡茶为英山县徐氏家族所创,自古只传本族不传外人。1996年,根据流传下来的团黄贡茶制作方法,徐柏云开始在翻身湾茶场研制现代团黄贡茶。1998年,研制成功新型团黄贡茶。2004年,徐柏云在“中国英山茶叶节”中获得首届茶王称号。央视以《茶王背后的商业秘密》为题专门报道其人其事。

1、打破团黄贡茶技艺传承规矩

作为第七代传承人的徐柏云眼光长远,他深知“要把团黄贡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必须打破家族式的传承和作坊式的生产,走现代农业、现代企业发展的路子。”

徐柏云先后组建团黄贡茶有限公司和团黄贡茶专业合作社,将鲜为人知的制茶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公司员工和合作社成员。公司的制茶技师姜成全成为首个全面掌握团黄贡茶制作秘诀的外姓人,并与徐柏云一道成为团黄贡茶的第七代传承人。现在公司里掌握这一传统制茶技术的技师已达到21人,每年生产优质团黄贡茶近万公斤。

2、创新茶园管理模式

2016年4月,徐柏云将这些茶园搬上互联网,立即吸引了全国各地爱茶人士的目光。他们纷纷加入众筹、认购属于自己的一片茶园。茶园由认购者命名,产出的茶叶归认购者所有。平时由公司专人打理,认购者也可随时来体验,或通过远程视频进行管理。

2016年6月15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世界茶业博览会上,公司应邀参加,向美国市民和40多个国家的茶界同仁展示了团黄贡茶的风采,并签下国际贸易第一单。

2016年8月10日,公司在香港国际美食博览会上精彩亮相,拓展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图:团黄贡茶

3、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近年来,公司进军电子商务领域,依托京东、淘宝、顺丰等线上市场,面向全国销售。如今,电商交易额已占据公司销售额三分之一左右。

徐柏云说:“团黄贡茶要做到经久不衰,就不能抱残守缺。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团黄贡茶的制作工艺,创新茶园管理方式,拓展电子商务,扩大市场销售,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喜爱它,它才不会失传,才能更好地为广大茶农造福。”

二、技艺保护单位: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

1990年,湖北省茶叶研究所联合英山县茶叶科技人员,根据历史文化名茶“团黄”的制作工艺和品质特点,汲取传统工艺之精华,融合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创制了“天堂云雾茶”,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1996年,徐柏云创制并恢复生产现代团黄贡茶。

1998年,团黄贡茶获得湖北省优质奖。

2002年,英山县统一规范茶叶品牌为“英山云雾茶”。

2003年,团黄贡茶被评为“湖北省十佳英山云雾茶”。

2004年,徐柏云获得首届英山茶叶节“云雾茶王”荣誉称号。

2009年,团黄贡茶荣获华中(武汉)茶业博览会英山云雾茶王奖。

图:团黄贡茶系列产品

陕西省政府商务厅、深圳市投资商会、深港投资联盟联合主办的深陕政企联谊暨深圳市投资商会年会,团黄贡茶成为茶叶类赞助商,被用于馈赠参会的陕西省领导、深圳市领导及600多位投资界人士。

2015年,公司踊跃参与精准扶贫行动中,担当起帮扶贫困户脱贫的社会责任。对接176个贫困户497个贫困人口,帮助他们发展团黄贡茶基地200亩,投入帮扶物资、资金12万元,吸收贫困人口到公司务工15人,已帮助45户140人实现脱贫。年底,公司的基地扩展到15个村,面积达到15000余亩,辐射带动茶农2万余人,年带动茶农增收200万元。

图:团黄贡茶传统制作技艺被授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10月,“团黄贡茶传统制作工艺”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黄”商标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并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2019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徐柏云“省级非遗团黄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5月18日,在杨柳湾镇翻身湾村省级非遗团黄贡茶传承基地,英山县文化馆、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为徐柏云举行荣誉证书颁授仪式。

景点+教学点:打造行走的课堂

团黄贡茶体验园,位于英山县童玩谷(武英高速公路杨柳收费站口100米),交通便利,每年接待研学旅行游客数万人次。团黄贡茶体验园内设有茶叶采摘园、团黄贡茶非遗工坊。团黄贡茶体验园作为学习茶叶知识的研学基地,是中华传统茶文化的学习课堂、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图:团黄贡茶农科旅体验中心

游客到茶园采茶,再自己动手学习制茶,聆听省级非遗“团黄贡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讲解团黄贡茶生产加工的基本知识,观看团黄贡茶传统制作技艺现场演示。同时,文化墙上图文并茂的文字画面、电子屏幕的视频影像资料,向游客展示了中华茶文化和团黄贡茶非遗文化的丰富内容,如茶的起源、发展历史、茶分类、茶道艺术和品饮方法等。

在感受团黄贡茶千年魅力的活动过程中,把茶叶生产、科技示范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提高体验人员的思想水平与操作技能。通过茶园之行,可以认识茶树品种与栽培方法、体验采摘、收集茶叶及病虫并制作成标本,可以了解团黄贡茶非遗工坊的文化底蕴与制作技艺,学习和体验传统炒茶工艺技术。

图:团黄贡茶体验园

徐柏云介绍,团黄贡茶体验园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是一种景点现场教学模式,这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融合“景点+教学点”,打造“行走的课堂”,增强体验人员的感知力,在实践考研过程中结合运用平时所学课本知识,进一步激发掌握科学知识的欲望与提升学习态度的认知,达到良好的预期学习效果。

同时,团黄贡茶研学旅行让参加者体验到茶叶多姿多彩的盎然情趣,触摸到大自然的质朴气息,享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悟到传承千年的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感恩自然、热爱生活。(记录者:姚逸宁 通讯员:楚南茗 田佳祎)

上一页:没有了 下一页:利川红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