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茶已经成为了一项代表性的文化。
中国的饮茶文化发展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最初古人所泡煮的茶,与我们今天的茶天壤之别。
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方法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把新鲜的茶叶煮成羹汤再喝。并不是仅仅用鲜茶叶生煮,羹汤在古代,指的是用肉菜等做成的汤。
隋唐时期的饮茶方法继承了前代的方法,同时又对其发展创新。出现了“痷茶法”和“煎茶法”。
但是《茶经》的作者陆羽,十分不喜欢这种方法,认为加入这么多的“佐料”会改变茶的原本滋味。他认为“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
这样的想法也与陆羽的生长环境有关。
小延展
陆羽(733—804),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作出发展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新唐书陆羽传》记:「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的时候,被竟陵龙盖寺主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后取得陆羽一名。在龙盖寺,他不但学得了识字,还学会了烹茶事务。尽管如此,陆羽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十二岁时,他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很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和抱负,当即赠与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后与一好友(崔国辅)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唐肃宗乾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洲(今南京)钻研茶事。唐上元年(公元760年)隐居山间,阖门著述《茶经》。
茶圣陆羽所作的茶叶百科全书《茶经》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热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中载有陆羽一首诗,正体现了它的品格。不羡黄金磊,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凌城下来。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业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做序道: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陆羽逝世后,后人尊其为茶圣。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饮茶技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创新发展。宋代似乎每时每刻都展现着精致。不仅民众喜欢饮茶,连皇帝也撰写了一部著作《大观茶论》,作者是宋徽宗。而点茶法也从此出现。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古时的习惯与我们如今的饮茶方法大不相同,不管如何这些文化都代表了中华民族发展中的价值,现如今各种各样的茶饮也层出不穷,形式的更新也会促进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或许以后的饮茶文化仍然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仍然需要保护自己民族的特有文化。
喝茶是风雅之事,是一种崇文的品格。生活中有许多人爱喝茶、品茶,同一款茶,有些人泡出来滋味苦涩、色香全无。而有些人却能泡茶圣
的香气高扬,味甘而滋味无穷。其中的差距,可能就差那么几点,亦或许也有那么几分茶道可说。
茶艺是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艺又是茶道的外在表现形式。孔子就曾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此,想要喝出茶的真正滋味,悟出属于你的一份茶道,不妨先从了解茶的技艺开始吧!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是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就形式而言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以及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下面让我们从茶艺的精致瑰丽中领略中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