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茶叶网消息(掌上咸宁 记者 徐大发 通讯员 熊登煜 袁玉开)在通山县厦铺镇冷水坪村紧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宫山的上王山,有一位年近花甲、挖山不止、一心做“茶梦”的老大学生、老农民——曹可俊。他研制的“九宫山茶”,已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获“咸宁市知名商标和湖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全国百佳标准化农产品品牌”,有机茶连续18届获续认证。曹可俊1954年出生于通山县厦铺镇厦铺村。1977年11月考入浙江农业大学(现并入浙江大学)茶学系,1983年到通山县特产局工作。1990年至1993年,曹可俊一边上班,一边卖茶。当时全县分布大小茶厂有147个,他经常下去做技术推广。1993年3月,在通山县特产局工作18年的他,作出一个让家人如“晴天霹雳”、让单位领导“吃惊咋舌”的决定,毅然丢掉“铁饭碗”,申请去该县上王山(鄂赣交界)的荒山野岭挖山种茶。他在上王山上承包荒山荒地26836亩,创办九宫山有机茶基地。一开始,上山无路可走只能自己开辟,挑米挑菜得走5公里山路,无电无网,得自己想办法。直到200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才修通了13公里路直通基地。老曹带着老伴和两个儿子吃住在山上,硬是把一片荒山开出成一片绿色银行。目前,他已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每年产值2000万元,利润300万元。经数载“愚公移山”般艰难创业,如今已基地已发展为新型农业经营实体,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几十年来,曹可俊相继参加了清华、北大、华科、华农、武大、浙大等EMBA管理和农业产业化科研高级研修班学习深造,拥有了超前的茶学态度和经营意识,相继成立了新植物资源野甜茶系统性开发利用研究中心和九宫山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他开始着手高山新茶品种的培育和加工,经数百余次刻苦攻研,反复试验,终于研制出具有独家特色的高山绿色新饮品——“九宫山野甜茶”,并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鉴定,被认定为蔷薇科可食性新品种。2006年湖北省专家对通山县“九官山野甜茶”进行调研,并在2006年《预防医学》杂志上刊登了调查报告。曹可俊开发的“九官山野甜茶”经国内外科研机构上百次反复试验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获省50万元科技奖励。作为新一代功能性茶品的原料和甜味剂,其工艺十分成熟,深受国内外饮料行业人士的青睐,该品牌野甜茶系列产品已向卫生部、国家药监局申报为保健食品。曹可俊研制的红茶、绿茶系列,截至目前已有63个品种得到许可证。曹可俊研制的新茶先后获得了多项“省科学技术重大成果”,“九宫山”茶品牌获“咸宁市知名商标和湖北省著名商标”后,继获“中国驰名商标”“全国百佳标准化农产品品牌”,有机茶连续18届获续认证。如今,“九宫山”系列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通过经销商转销出口到美国、日本、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九宫山”牌茶产品销售量年近1600吨,产值近1.68亿元。十几年来累计安排近万人次农村劳动力就业,让周边农村劳动力年均增收3万余元。目前合作社吸引集体成员和农户社员192户。近几年来,曹可俊的基地先后安排19名残疾人就业,扶助年老体弱、孤寡老人及残疾人203人次,扶助资金累计达25.6万元,支持有关村组筑路修桥资金达35万元。捐款冷水坪修桥4万元、修路3万元,三界幼儿园购玩具2万元,慰问困难人员及残疾人员8万元,安排586人就业,平均收益12800元/户。曹可俊说,今后将接纳更多残疾人就业和支助需要支助的人,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2020年疫情期间,他捐款捐物10万元,荣获市“积极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