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茶叶总产量为597.2万吨,我国以298.6万吨位居第一,占了全球一半的份额。
在茶叶出口量上我国也已35万吨的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二,无论是产量还是出口量,我国都可以算得上是茶叶大国。
在茶文化上我国更是古老的茶国,茶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而英国的茶文化比我国晚了几千年,
但现在全球最大的茶叶巨头却是英国的立顿。

而目前我国A股几千家上市公司,竟没有一家主营茶叶的公司。
没有先发优势的立顿,为何能占鳌头?
我们作为茶叶大国为何至今都没有出现一些茶叶巨头?
传说最早是神农发现了茶叶,
后来直到1640年荷兰商人才把中国的茶叶带来阿姆斯特丹,
到1669年茶叶才被引进英国。
这种来自东方的树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很快得到了英国上层人士的喜爱,成为贵族享用的饮品。
从1684年开始,东印度公司每年都要从广州采购茶叶,当做送礼的佳品,当时一磅茶的价格相当于英国普通打工人好几个月的工资。
英国大部分土地在北纬50以上,全年温度较低且四季温差不大,而茶树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在英国很难生长。
为了满足国内更多的饮茶需求,英国只能加大茶叶的进口。
1808年以后,东印度公司为英国采买的茶叶高达2,600万磅,比其他国家茶叶进口量全部加起来还要多。
随着茶叶贸易的增加,大量金银流入中国,而中国对英国的工业品又不感冒,以至于在1800年到1810年这10年间,净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2,600万两。
英国人受不了如此大的贸易逆差,于是英国人便利用鸦片打开了中国国门。
即便如此,当时的中国还是垄断了全球茶叶生产技术。
于是1848年东印度公司派了一名叫罗伯特·福琼的英国人来到了武夷山不仅骗走了大量茶种和2万多株茶苗,
还将中国的制茶工艺也偷学走了。
可是英国种不了茶,他便把骗来的这些东西引入了印度、斯里兰卡等地,
通过残酷的殖民来推动茶叶的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在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来自印度的只占4%。
而到1903年这个数字飙增至59%。
此时英国商人汤姆斯·利顿就开始布局较为暴利的茶叶生意,从1890年开始,他便在斯里兰卡收购茶园、修建茶厂,引入最先进的制茶机器,不断的降低茶叶的成本。
在189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立顿靠着低价一下就卖出100万包茶。
在近百年后的1972年立顿被联合利华集团全资收购。
依托着联合利华强大的销售网络,立顿销往100多个国家及地区,一跃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茶叶品牌。
到2008年联合利华·利顿这一家公司的茶叶年产值达到了230亿元人民币。
而我国的茶企业虽然数量繁多,遍地开花,高达7万多家,但是这7万多家的茶企一共实现了茶叶总产值是300亿元人民币。
当年市场上便流传了一句话,中国7万茶厂不敌一个英国立顿。
我国的茶叶无论是品种还是品牌都很混杂,大类上有绿茶,红茶,黑茶,乌龙茶,白茶等等,
光绿茶往下细分,还有炒青绿茶、蒸青绿茶、杀青绿茶,
具体的品种上,有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等十几种;
红茶呢,也有正山小种、金骏眉、滇红功夫等多种品类。
虽然我国茶叶市场的整体规模很大,但是由于茶企数量众多,行业头部品牌的集中度不高,因此呈现出大市场与小品牌的特征。
以刚冲击A股“茶叶第一股”折戟的八马茶叶为例,
2019年至2021年该公司茶叶产品收入全国市场占有率仅分别为0.32%、0.37% 、0.48%。
但立顿又是如何做到一家独大的呢?
食品饮料行业的企业想要走向全球化之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实现生产工业化、口味标准化,这样就可以不断复制。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是如此,雀巢、新巴克是如此,立顿、川宁也是如此。
由于茶叶的品质是会受到多重自然因素的影响,同一片土地,不同的光照,不同年份的茶树,采摘下来的茶叶,都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口感,一山一味,一地一味。
茶叶的口感更具有地方特点,像云南普洱、福建铁观音、武夷岩茶、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等,这些茶叶的地域特征都十分明显,
而为了实现茶包口味的统一,立顿在英国建立拼配中心,用来自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等不同国家的拼配茶,配制出固定口感的茶叶,以确保同意的口感和品质。
同时立顿也将“标准化”贯彻到了产业上下游,
一般我国散茶为主,为了保障茶叶的新鲜,对茶叶储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温度、湿度以及菌落都有严格的限制,很难保存和远距离运输。
而立顿推出的便携式的茶包,保证了在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稳定的品质供应,这很好地形成了品牌,将产品销往全球的前提条件。
而中国的产业非常讲究工艺,对于这种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更是嗤之以鼻,因此在我国深厚的茶文化的影响下,茶叶产业的上下游都相对比较原始。
在生产上,虽然我们茶叶产量全球领先,但从茶叶亩产量来看供给并不高。
根据国际茶委会数据,2018年我国茶叶亩产为59.65kg/亩,
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80.57kg亩,
更是远低于斯里兰卡100kg/亩和土耳其218千克/亩。
由于我国茶园茶无性系良种茶树普及率低,相比良种的高产,
通过种子繁殖的茶树品种产量低了不少,另外相对于立顿的现代化规模种植加工和生产。
我国茶农分散没有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农药残留现象,品质难以保障,
同时在产量上质量上有差距的基础上,利用率还低。
我国民间有句俗语,“早采一天是宝,晚采一天是草”。
偏好采摘早茶,另外中国人还有爱喝春茶的习惯,认为“明前茶”才是好茶,嫌弃夏秋茶,对茶叶采制的时间性和季节性的严格要求,造成了大量的茶叶被浪费,茶产业的利用率仅为5%~10%左右。
在加工厂中国虽然茶企数量多,但大都为中小企业制茶工艺相对比较原始,一般以手工炒制为主,标准化程度也较低,
在品牌上由于很多茶树资源是属于茶农,茶农完全可以自行决定将茶叶是卖给大大小小的茶商还是散客,
因此很多产业处于有品类无品牌散而乱的无序状态,而我国市场上以散装茶居多,茶叶批发市场、农贸集市、小商贩手里都可以买到茶叶。
相比立顿走的大众化、平民化的路线,中国好茶更崇尚高价低量的精品模式,拥有几百年的老茶树,珍贵的茶种这些具有稀缺性的茶叶,售价都是几千一斤起步,具有性的。售价都是几千一斤起步,贵的甚至几万、几十万一斤。
国内茶企在这种名茶的暴利模式下可以赚得盆满钵满,自然不想着去追求市场份额和产量,赚薄利多销的辛苦钱,
从之前也冲击过IPO的主要生产古树茶的茶企澜沧古茶招股书中披露的毛利率,我们也能看出澜沧古茶的熟茶产品的毛利率相当惊人,三年来都超过了70%。
而在新式茶饮品牌的冲击下,立顿在中国之路也越来越难走,
茶里、茶小空、小罐茶以及新茶饮的喜茶以及奈雪的茶都在茶包上持续发力,抢占着立顿的市场份额。
去年11月联合利华宣布将包括立顿在内的全球产业Ekaterra卖给了老牌私募机构CvC资本。
但中国的传统茶企无论是八马茶叶还是澜沧古茶,中国茶叶多次冲击IPO折戟,
而新式茶饮虽然受到了资本和年轻人的追捧力,但很难盈利,甚至还发出了闭店、裁员、降价等经营不利的信号,中国茶叶行业的发展之路仍任重道远。